非中性的政策下:民营企业又如何重建信心? 短讯
2023-06-03 15:46:52
来源: 戈多的叹息
疫情之后最令人兴奋的场面,就是节日中各景点的人头攒动,再有就是淄博烧烤火了,但是,这能够改变民营企业的困局吗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应该说还远远不够。
从政策面上看,对民营企业包括整个民营经济的支持是明确的,但是,看不到什么具体的措施,也看不出民营有了什么同等的市场地位。
国有企业利润已经转好,首季同比正增长9%,但是民营企业、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两位数向下滑落,这样的局面,能支撑多久?
怎么扭转?
既然是生产过剩,民企总归要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轮回。
工作会议一再强调民企是 “自已人” ,要给予平等的市场地位,但是,干民企的人心里门清,平等是贡献上的平等,在同一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又如何定义这个”平等“,老百姓更是实在,直接说,你们老板赚了钱都放到自己口袋里了,凭什么平等?这是知识点的问题,老百姓特别喜欢”人民“”公有“这类口号,以为一说全民所有,就是自己的了。老板赚的钱大部分是要给国家的,这与国企没有根本的不同,国企的利润部分是缴20%; 民企的利润部分,不叫上缴,如果想拿回家,也要交20%,换了个说法,要个人所得税,一回事。
其实,从民生的角度说,民企远比国企更重要,国企之所以重要,是从制度与国家的安全角度上的考虑,民企与直接与民生是息息相关,因为85%的人要在民企打工。
可以说,在中国,民企与国企不太可能享有同等的市场地位。
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召开,主题是《全球金融动荡与经济展望》,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了一个问题:要 纠正货币政策的“扭曲”。
年内M2已经很高,新增贷款也创了历史新高,达到10.6亿,但是,到不了民企手里,当然,因此也到不了老百姓手里, 流动性是在政府、银行、国有企业之间简单循环,拉高了GDP,也支撑着地方的财政,但是,货币政策对民企还是一如既往地扭曲,这也不是一年两的事了,近十几年一直如此,有客观上的原因,也有主观上的原因。
“扭曲”体现在利率, 目前政策性利率是3%多,给国有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已经跌破了1.8%, 这是正常的货款,如果是中小企业,由于准入门槛高,又缺少抵押物,只能 通过金融中介 ,实际货款利率在7-15之间 ,这样的贷款与自杀也差不多了,这又如何定义民企是”自已人”?
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,市场上不缺钱,说到底,还是一种“干预”,说好的 “一池温度适合的水温”, 要让民营企业能切实感受到适合的水温,不能总是冷暖不一,这是无法解释的事。
说白了,也就是一个寻租的对象。
[责任编辑:cqsh]